
鲁迅先生要是活到今天,知道自己因为夹了根烟炒股配资,就被人投诉说“误导青少年”,估计得气到把烟头按到投诉人的脑门上去。
这事的起因,简直可以用匪夷所思来形容。
浙江省绍兴市的鲁迅纪念馆,入口处有一面墙,上面有一幅画,内容是鲁迅先生夹着香烟陷入沉思的场景。
这是个网红打卡地,去纪念馆的游客,一般都会选择在这面墙下与鲁迅先生合影。
然而就这么正常的一幅画,在某些人眼中成了十恶不赦的坏榜样。
某自称是控烟志愿者孙女士,偶然在网上看到了鲁迅纪念馆的这幅墙画,她觉得非常不妥,认为容易让人模仿,在公共场合聚众吸烟,还说这画会“误导青少年”。
展开剩余74%于是孙女士立刻通过政务平台“浙里办”把这幅画给投诉了。不仅如此,孙女孩还建议,将鲁迅抽烟换成鲁迅右手握拳的画面,这样显得更加正能量。
甚至她还连着投诉了两次,把绍兴文旅局、鲁迅纪念馆、市文旅集团都点了一圈,那阵仗,简直像是在搞什么大案要案。
看到这操蛋的事,我就纳闷了,鲁迅先生有那么多值得后人学习的点,偏偏你只看到他的烟。而且鲁迅先生抽烟,怎么和“误导青少年”扯上关系了?
首先,站在历史角度,鲁迅先生抽烟是客观事实。
他自己在文章里也写,说“烟瘾大得很”,有时候一天得抽几十支。说到底,抽烟是他那个年代文人特有的一个习惯,也是一种思维状态的出口。
他正是一边抽烟一边写下了《呐喊》、《阿Q正传》、《狂人日记》这些改变了整个时代精神的作品。
香烟几乎是鲁迅先生思考时的“标配”,更是那个风雨飘摇年代里,一位文人忧国忧民的形象注脚。夹烟沉思、忧国忧民,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我们对鲁迅先生形象的集体记忆。
至于孙女士建议把鲁迅抽烟改成“握拳”,更是扯淡到极点。
评价历史人物,必须尊重客观历史,而不是用今天的标准去苛责历史人物。不然岳飞要瑟瑟发抖,因为背上有纹身;李白的劝酒诗也得摒弃,因为教唆人酗酒。
其次,投诉鲁迅抽烟会误导青少年,本质是把青少年当弱智。
一个孩子要是因为看到墙上的鲁迅夹烟就跑去抽烟,那学校和家长平时是怎么教的?他自己平时干嘛去了?
家庭教育、学校引导和社会环境这些真正起作用的东西你不管,反倒去怪墙上画的一个历史人物抽了根烟?
对于这种禁锢孩子的做法,鲁迅先生早在《南腔北调》中就写过:
“中流的家庭,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。其一,是任其跋扈,一点也不管,骂人固可,打人亦无不可,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,是霸王,但到外面,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,立刻毫无能力。其二,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,甚而至于打扑,使他畏蒠退缩,仿佛一个奴才,一个傀儡,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"听话",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,待到放他到外面来,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,他决不会飞鸣,也不会跳跃。”
这个所谓的投诉,打着为孩子负责的旗号,骨子里其实要把孩子培养成毫无主见的废物。
最后,投诉鲁迅,是一种病!
鲁迅先生在《而已集》中写道:“一见短袖子,立刻想到白臂膊,立刻想到全裸体,立刻想到生殖器,立刻想到性交……”
这位投诉的孙女士,一看到画里的烟,就能立刻想到现实中的烟,想到现实中青少年可能被误导,所以要赶紧管起来。
这事背后暴露出来的是一种病态的审查心态,什么都要“规范”,什么都要“健康”,只要有一丁点可能引发争议,就立刻删掉、改掉、否掉。
只能说,愚蠢的人一旦蠢起来,会蠢的义正辞严、势不可挡。
鲁迅确实抽烟,这段历史你掐断了,那你就是在造假。你把他修饰得越“完美”,反而越远离真实。你真要把文化符号这么死板地对待,最后就是谁也画不了,谁也不能说话了。
历史人物被切割成碎片,只剩下一堆“符合价值观”的面具,那我们敬的到底是人,还是模型?对青少年到底是有益,还是有害?
互联网让很多人有了表达自己观点的渠道,但却并不代表可以脱离历史真实、用单一标准苛求过往。
偏离历史的纠偏、投诉,就是在浪费公共资源,甚至是别有用心。
这种病炒股配资,得治!
发布于:河南省星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